当前位置 >> 沙巴体育手机版>>磴口县门户网站>>旅游服务>>磴口文化
鸡鹿塞故事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23-03-27 信息来源: 微磴口 编辑: 李仪 打印本页
 

  鸡鹿塞故事 | 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依据《旧唐书·卷37《五行志》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 4 9年) 10月2 4日,位于现在巴彦淖尔区域的东北侧:北纬40°8',东经109°8′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大地震,其破坏能量达到了七·七级,震荡波涉及的地方有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以致改变了此处山河、湖地旧貌。
  这次达到了七·七级的地震,在震级上已经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地震了。它以不可抗拒的强大震波将方圆百公里范围内的建筑、道路、山体、地面产生严重的沉陷、断裂、扭曲、倒塌!还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害,引起地理变化也就是必然的!尤其对于距震源相对较近的乌拉特前旗东侧原地貌冲击更是巨大的。这个区域是原“北黄河主河故道”,因为转弯流速减慢而长期以来土地受黄河水浸润,早已成为一块松软的土壤结构。而此处又正位于内蒙古西北区域一个地裂沟槽带上,因此,就在地震波震颤、波动下瞬间发生下陷,沉裂为一个3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水坑”,也是从科学上、情理上都能解释通的,而非是靠水自身流动那点力量改道形成的。这个巨大水坑就在那里静静地度过了千年后,直到近代才成为一个风光无限的风景区“乌梁素海”。与此同时,地势改变也造成了北黄河河道变形,淤积堵塞,虽然是短时间内把黄河水浇灌在震坑之内,但是毕竟容积率是有限的。尤其是到了北方的丰水期,连同阴山下泄而来的洪水,所积累水量是远远超过一个震坑容积量的。所以致使北河迅速向上游涌现出漫堤决口,仅在后套平原上,就留下了七条黄河故道(直到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还可以看到明显印迹)。后套平原对于苍穹之水肯定是容纳不了的,河水只能是另行寻找流淌的出路。而处于南面那条一直呈现出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南黄河、被郦道元普查时记入《水经注·河水》中,称呼为只能作为浇灌农田的小“支渠”,此时发挥了巨大的分洪效应。
  在汹涌的水力冲击切割下,南黄河原本高硬的河道底部被湍急的水流切割得越来越深,河道两侧也随着水流冲击塌方变得越来越宽,在连续不断水源的流动下,南黄河终于从一条季节性“小支”河流,升格演变为黄河在此区域的主河道了。由于南黄河河道变深畅通流程后,导致原来处于磴口县二十里柳子黄河旧主河道入口处淤积抬高(几十年前在此处栽树,挖坑中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沉淀状态淤泥,证明入口处确实是因沉积抬高了),致使黄河水只能有少量水流入,反而成为辅助性的、大部分时间为季节性河流了。尤其是在一年中北方更长的枯水期,从而使这条一直在阴山下流淌了几十万年的北黄河主干道,从此降格转换成了“季节”性河流(只有在每年北方丰水期时,才能满足地流淌一下)。也正是这样的改变,使黄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由南河排走了,否则,乌梁素海早已经又被泥沙淤积成平原了。北黄河的断流致使处于磴口县西北、杭锦后旗西南面积达到百二十里的大湖--“屠申泽”,因为长期不能得到黄河水的补充而日趋干涸,最终在“补充量严重少于浸透和蒸发量”后终于枯竭了!其引发的直接恶果就是最终导致依靠它的水源润泽乌兰布和区域浇灌田园的渠道无水、丰美水草的无润泽荒废、牛马羊无草食用,更致盛产粮食、瓜果、蔬菜的土地缺少浇灌而荒芜,最终导致一直生活在此处的人民失去生活资源,面对一年劣势一年干旱局面、望天无助的状态下,只能迫不得已、不得不选择迁徙他处谋划生活。这里从此演变成了风与沙的乐园,再加上本地缺水土地自身起沙,加上狂暴的西风、北风搬运来的沙粒,便慢慢地汇聚成了一望无际的滚滚沙丘,并被记录于中国八大沙漠之中了。
  证据一:1963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俞伟超教授联合撰写的《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一文中,将在古三封城附近考古发现纪要中记述了保尔浩特和陶升井附近,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物,其中著名的有石核、磨光石斧(刃部一端经多次磨而内偏,横截面略呈椭圆形,残长4.8厘米,刃宽5.4厘米)虽然已经断裂,还有三棱铜全族(箭头),在三封废墟附近的另一座古墓(即麻弥图庙)中,出土西汉后期的五铢钱,标志着墓葬的年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随葬品多件,其中陶器有鼎、壶、瓶、盘、盆、灯、博山炉、灶、圃、仓以及附有辘护和汲瓶的井等,散布着汉代的绳纹砖、瓦。还有很多罐、壶、瓮、盆、甑等灰色陶片,上面往往带绳纹和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汉代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原生灰层,在古城东南隅露头较多,包含物略同上述地面遗物。所有这些陶器的形制,和同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发现,极相近似。在另一墓的墓棺及采集的陶仓、陶园中还发现了大体尚可辨识的农作物,品种如高粱、荞麦、糜子(或谷子)、小麦等等历史厚重的物品。证明在汉代时期,乌兰布和区域是人口众多、渠道遍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在许多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陶俑,其中还有酿造酒的造型。也说明此处当时繁华的景象,从侧面也可以得到沙漠之前这里真实的景色。
  证据二:以上资料表明,正是这些专家,在艰辛普查中记载和得以揭开了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历史的真面目:黄河河套以西,从阴山南麓直到贺兰山下,有一片茫茫的流沙,这就是乌兰布和沙漠。根据初步调查可以得知,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在两千多年前,原是汉朝朔方郡的辖地。朔方郡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立的。现在这里所发现的三座古城废墟,已经查明就是朔方郡最西部的三个县城:临戎、三封和窳浑。临戎在今磴口(巴彦高勒)以北约20公里,自此以西约50公里就是三封,窳浑又在三封东北约30公里。三城废墟都已半被沙湮,彼此之间又有大沙阻绝。以汉代朔方郡地设置为线索,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加以考察,不难断定:朔方郡西部临戎三城初建的时候,现在的乌兰布和北部一带,非但不见沙漠踪影,而且还成为汉族移民屯垦的重要地区。特别是到了西汉王朝最后的半个多世纪,“朔方无复兵马之踪六十余年”,促进了这一地区人口的繁盛和农牧业的发展。沙巴体育手机版这一点,东汉史学家班固曾说:“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如所描写,真是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这里所指,虽然不限于临戎三城,而临戎三城肯定是包括在这一繁荣富庶的农垦区之内的。现在广泛分布在三城废墟附近一带的汉墓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证据三:《汉书·匈奴传》有明文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到长安与汉王朝修好,汉王朝也以礼相待,厚加赏赐。既归,汉遣官兵护行,并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又送给他当地出产的粮食前后共三万四千斛。这些粮食应该就是窳浑、临戎与三封一带的出产,这也足以说明当时这一带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不是一般状况的富足了”。古城废墟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自然情况的变化,特别是沙巴体育手机版古今河湖水道的变迁,关系至为密切。而研究这些河湖水道的变迁,又是探索这里流沙起源时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例如临戎废墟的发现,就直接揭示了黄河河道在附近一带自西而东不断迁移的事实。在陶升井东南约四公里的一处汉代村落遗址上,偶然发现古井一口,已被流沙湮塞,但井口仍然明显可见。像这样的汉井必然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掏挖井中的积沙,就可以判断两千多年前这一带地方地下水位的深度,这又是和现在地下水位相比较以研究这一地区古今自然条件变化的一项极为难得的资料。他们还发现:“在汉代开垦以前,这一带地方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根据在三封废墟附近采集到的大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核各一件来推测,远在汉代以前,这里就已有人类居住过。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地区的气候可能逐渐变得干燥起来,即使如此,其变化程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可以设想,到了汉代移民在这里着手垦荒的时候,水源也还相当丰沛,因此在比较安定的社会条件下,汉代垦区也就稳定地发展起来”。
  证据四: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绘制有原始社会遗址图。图中标定了阴山以北的大部地区,有原始社会类人活动的场所,通称之为“新石器文化”。以上各证,足以说明阴山以北和河套境内的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早在旧、新石器时代,已成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活动之地。总而言之,自西魏大同年间兴起,之于唐开元间,从公元前535年始,至735年止,凡二百年之久,河套地区不仅是中原汉民族的统治区域,而且是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生活的风水宝地。
  从这些史料、文物考察中,确实显示出乌兰布和区域在汉代、唐朝前期时候,还是一片人丁兴旺,田园盛产粮食、瓜果蔬菜、牛马驰骋的绿洲。
 

相关文档:

 
 
 
 
 
主办:沙巴体育手机版办公室(磴口县信访局) 承办:磴口县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1742号蒙公网安备 15082202000101号
Email:axxaty@163.com 网站标识码:1508220008 联系电话:0478-4262212
网站地图
“微磴口”公众号  

鸡鹿塞故事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23-03-27 来源: 微磴口 编辑: 李仪
  鸡鹿塞故事 | 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唐代发生的强烈地震与乌兰布和沙漠的形成
 
  依据《旧唐书·卷37《五行志》记载:“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 4 9年) 10月2 4日,位于现在巴彦淖尔区域的东北侧:北纬40°8',东经109°8′之间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大地震,其破坏能量达到了七·七级,震荡波涉及的地方有河西、天德、灵、夏尤甚,戌卒坏压死者数千人”。以致改变了此处山河、湖地旧貌。
  这次达到了七·七级的地震,在震级上已经是破坏性十分严重的地震了。它以不可抗拒的强大震波将方圆百公里范围内的建筑、道路、山体、地面产生严重的沉陷、断裂、扭曲、倒塌!还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害,引起地理变化也就是必然的!尤其对于距震源相对较近的乌拉特前旗东侧原地貌冲击更是巨大的。这个区域是原“北黄河主河故道”,因为转弯流速减慢而长期以来土地受黄河水浸润,早已成为一块松软的土壤结构。而此处又正位于内蒙古西北区域一个地裂沟槽带上,因此,就在地震波震颤、波动下瞬间发生下陷,沉裂为一个3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水坑”,也是从科学上、情理上都能解释通的,而非是靠水自身流动那点力量改道形成的。这个巨大水坑就在那里静静地度过了千年后,直到近代才成为一个风光无限的风景区“乌梁素海”。与此同时,地势改变也造成了北黄河河道变形,淤积堵塞,虽然是短时间内把黄河水浇灌在震坑之内,但是毕竟容积率是有限的。尤其是到了北方的丰水期,连同阴山下泄而来的洪水,所积累水量是远远超过一个震坑容积量的。所以致使北河迅速向上游涌现出漫堤决口,仅在后套平原上,就留下了七条黄河故道(直到20世纪70年代普查时,还可以看到明显印迹)。后套平原对于苍穹之水肯定是容纳不了的,河水只能是另行寻找流淌的出路。而处于南面那条一直呈现出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南黄河、被郦道元普查时记入《水经注·河水》中,称呼为只能作为浇灌农田的小“支渠”,此时发挥了巨大的分洪效应。
  在汹涌的水力冲击切割下,南黄河原本高硬的河道底部被湍急的水流切割得越来越深,河道两侧也随着水流冲击塌方变得越来越宽,在连续不断水源的流动下,南黄河终于从一条季节性“小支”河流,升格演变为黄河在此区域的主河道了。由于南黄河河道变深畅通流程后,导致原来处于磴口县二十里柳子黄河旧主河道入口处淤积抬高(几十年前在此处栽树,挖坑中呈现出明显的层层沉淀状态淤泥,证明入口处确实是因沉积抬高了),致使黄河水只能有少量水流入,反而成为辅助性的、大部分时间为季节性河流了。尤其是在一年中北方更长的枯水期,从而使这条一直在阴山下流淌了几十万年的北黄河主干道,从此降格转换成了“季节”性河流(只有在每年北方丰水期时,才能满足地流淌一下)。也正是这样的改变,使黄河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由南河排走了,否则,乌梁素海早已经又被泥沙淤积成平原了。北黄河的断流致使处于磴口县西北、杭锦后旗西南面积达到百二十里的大湖--“屠申泽”,因为长期不能得到黄河水的补充而日趋干涸,最终在“补充量严重少于浸透和蒸发量”后终于枯竭了!其引发的直接恶果就是最终导致依靠它的水源润泽乌兰布和区域浇灌田园的渠道无水、丰美水草的无润泽荒废、牛马羊无草食用,更致盛产粮食、瓜果、蔬菜的土地缺少浇灌而荒芜,最终导致一直生活在此处的人民失去生活资源,面对一年劣势一年干旱局面、望天无助的状态下,只能迫不得已、不得不选择迁徙他处谋划生活。这里从此演变成了风与沙的乐园,再加上本地缺水土地自身起沙,加上狂暴的西风、北风搬运来的沙粒,便慢慢地汇聚成了一望无际的滚滚沙丘,并被记录于中国八大沙漠之中了。
  证据一:1963年,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俞伟超教授联合撰写的《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一文中,将在古三封城附近考古发现纪要中记述了保尔浩特和陶升井附近,采集到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物,其中著名的有石核、磨光石斧(刃部一端经多次磨而内偏,横截面略呈椭圆形,残长4.8厘米,刃宽5.4厘米)虽然已经断裂,还有三棱铜全族(箭头),在三封废墟附近的另一座古墓(即麻弥图庙)中,出土西汉后期的五铢钱,标志着墓葬的年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土随葬品多件,其中陶器有鼎、壶、瓶、盘、盆、灯、博山炉、灶、圃、仓以及附有辘护和汲瓶的井等,散布着汉代的绳纹砖、瓦。还有很多罐、壶、瓮、盆、甑等灰色陶片,上面往往带绳纹和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汉代的特征是很明显的。原生灰层,在古城东南隅露头较多,包含物略同上述地面遗物。所有这些陶器的形制,和同时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发现,极相近似。在另一墓的墓棺及采集的陶仓、陶园中还发现了大体尚可辨识的农作物,品种如高粱、荞麦、糜子(或谷子)、小麦等等历史厚重的物品。证明在汉代时期,乌兰布和区域是人口众多、渠道遍布、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在许多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陶俑,其中还有酿造酒的造型。也说明此处当时繁华的景象,从侧面也可以得到沙漠之前这里真实的景色。
  证据二:以上资料表明,正是这些专家,在艰辛普查中记载和得以揭开了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历史的真面目:黄河河套以西,从阴山南麓直到贺兰山下,有一片茫茫的流沙,这就是乌兰布和沙漠。根据初步调查可以得知,乌兰布和沙漠的北部,在两千多年前,原是汉朝朔方郡的辖地。朔方郡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立的。现在这里所发现的三座古城废墟,已经查明就是朔方郡最西部的三个县城:临戎、三封和窳浑。临戎在今磴口(巴彦高勒)以北约20公里,自此以西约50公里就是三封,窳浑又在三封东北约30公里。三城废墟都已半被沙湮,彼此之间又有大沙阻绝。以汉代朔方郡地设置为线索,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加以考察,不难断定:朔方郡西部临戎三城初建的时候,现在的乌兰布和北部一带,非但不见沙漠踪影,而且还成为汉族移民屯垦的重要地区。特别是到了西汉王朝最后的半个多世纪,“朔方无复兵马之踪六十余年”,促进了这一地区人口的繁盛和农牧业的发展。沙巴体育手机版这一点,东汉史学家班固曾说:“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如所描写,真是一派繁荣富庶的景象。这里所指,虽然不限于临戎三城,而临戎三城肯定是包括在这一繁荣富庶的农垦区之内的。现在广泛分布在三城废墟附近一带的汉墓群,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证据三:《汉书·匈奴传》有明文记载:“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到长安与汉王朝修好,汉王朝也以礼相待,厚加赏赐。既归,汉遣官兵护行,并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又送给他当地出产的粮食前后共三万四千斛。这些粮食应该就是窳浑、临戎与三封一带的出产,这也足以说明当时这一带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不是一般状况的富足了”。古城废墟的发现,对于研究这一地区自然情况的变化,特别是沙巴体育手机版古今河湖水道的变迁,关系至为密切。而研究这些河湖水道的变迁,又是探索这里流沙起源时所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例如临戎废墟的发现,就直接揭示了黄河河道在附近一带自西而东不断迁移的事实。在陶升井东南约四公里的一处汉代村落遗址上,偶然发现古井一口,已被流沙湮塞,但井口仍然明显可见。像这样的汉井必然是大量存在的,如果掏挖井中的积沙,就可以判断两千多年前这一带地方地下水位的深度,这又是和现在地下水位相比较以研究这一地区古今自然条件变化的一项极为难得的资料。他们还发现:“在汉代开垦以前,这一带地方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根据在三封废墟附近采集到的大约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核各一件来推测,远在汉代以前,这里就已有人类居住过。在历史的进程中,整个地区的气候可能逐渐变得干燥起来,即使如此,其变化程度也是非常缓慢的。可以设想,到了汉代移民在这里着手垦荒的时候,水源也还相当丰沛,因此在比较安定的社会条件下,汉代垦区也就稳定地发展起来”。
  证据四: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绘制有原始社会遗址图。图中标定了阴山以北的大部地区,有原始社会类人活动的场所,通称之为“新石器文化”。以上各证,足以说明阴山以北和河套境内的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早在旧、新石器时代,已成为人类祖先的生存活动之地。总而言之,自西魏大同年间兴起,之于唐开元间,从公元前535年始,至735年止,凡二百年之久,河套地区不仅是中原汉民族的统治区域,而且是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生活的风水宝地。
  从这些史料、文物考察中,确实显示出乌兰布和区域在汉代、唐朝前期时候,还是一片人丁兴旺,田园盛产粮食、瓜果蔬菜、牛马驰骋的绿洲。
 
 
 
主办:沙巴体育手机版办公室(磴口县信访局) 承办:磴口县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1742号  蒙公网安备15082202000101号
Email:axxaty@163.com 网站标识码:1508220008 联系电话:0478-4262212
网站地图
“微磴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