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沙巴体育手机版>>磴口县门户网站>>旅游服务>>磴口文化
鸡鹿塞故事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发布日期: 2023-03-02 信息来源: 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人民政府 编辑: 李仪 打印本页
 

  鸡鹿塞故事 | 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磴口县的由来:磴口,以黄河渡船的岸口驿站而得名。清康熙36年建立阿拉善旗,磴口县为其一部。民国15年,冯玉祥由蒙古国带兵经过草地到宁夏,为军需而建立磴口县。民国23年,阿拉善旗王达理扎雅向国民政府请求撤销磴口县,未见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沙巴体育手机版,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辖。1954年隶属甘肃省,1956年归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所辖,1958年巴盟公署由巴彦浩特迁磴口县三盛公。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成立巴彦高勒市,1964年又恢复了磴口县。
 
 
  巴彦高勒镇: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1958年巴彦淖尔盟公署由巴彦浩特迁至磴口县,设在三盛公北约3公里处。1960年4月,撤销磴口县,改为巴彦高勒市。1962年,撤市,恢复磴口县,巴彦高勒降为镇。1970年,盟公署迁出。辖区:
  东升路。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也是由火车站通往镇区的主要街道。沿街主要单位有火车站、物资局、综合门市部、食堂、日用杂货门市部、农管局等。
  东风街。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贯穿镇中心,东至东风桥,西到水泵厂。沿街主要单位有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粮食局、邮电局、商业局、文化局、县医院等。
  团结路。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贯穿镇中心。沿街主要单位有人大常委会、武装部、电影院、工商局、黄管局、实验局、财税局、汽修厂、汽车站等。
  原粮台乡:位于县政府南3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乡政府驻三盛公。民国18年,王爷在三盛公设有2个收粮点,分别以南北粮台起名。1958年成立三盛公人民公社。“文革”中被改为红卫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三盛公:解放初期县政府设驻地,后为乡政府驻地。咸丰、同治年间,姓袁的汉商在今旧区粮库所在地开设油房,字号称为“三盛公”,村名从油房名。1887年建立天主教修道院,1895年建三盛公小土城,1893年建起庞大的三盛公天主教堂,为磴口境内唯一宏伟的建筑物,驰名河套一带。
  城关:因此村驻在原三盛公小土城内而得名。位于原乡政府西部。
  北滩:位于原三盛公小土城北部而得名。距原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
  圣母堂:以堂得名,外国传教士最早在此地传教建圣母堂。
  北粮台:民国18年,为王爷部队收粮的地方,因此村在北部而得名。“文革”时曾改名为永进大队,1984年体改又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北5公里处。
  东圪堵:位于北粮台村西北2公里处。因村东有一个圪堵,故得名。
  小牛犋:位于北粮台村北3.5公里处。以牛犋房子得名。
  大北盖:位于北粮台村北1公里处。因昔日地势高,淌水难而得名。
  小北盖:位于北粮台村东1.5公里处。因昔日地势高,淌水难而得名。
  南套子:位于北粮台村东南3公里处。以河滩取名。
  南粮台:民国19年,是王爷部队收粮的地方,因此村在南部而得名。“文革”时改为兴元大队,1984年体改时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西南4公里处。1886年在此建起天主教堂。
  兴盛阳:位于南粮台村委会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兴盛阳”得名。
  沙拉毛道:系蒙古语,意为“有叉的树”。位于原乡政府西南
  20公里处。
  二十里柳村:因此地有二十里的天然柳林,故得名。
  旧地:天主堂传教士最早在此传教设堂,后迁三盛公,故得名旧地。“文革”时改为立新大队,1984年体改又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西南2公里处。
  刘福元:以人名而命名。
  原渡口乡:位于县政府东北12公里处,地处黄河灌区。乡政府驻地渡口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地是连接黄河上下游的水陆交通要道和渡船的岸口,故得名。1931年建筑了渡口小城堡,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辖区:
  渡口堂: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地是连接黄河上下游的水陆交通要道和渡船的岸口,1902年建天主教堂得名。
  城西:位于乡政府西2公里处。因此地在原渡口小城堡西部,故得名。
  郭家圪旦:因郭家较早在此定居,后形成村落,故得名。
  城东:因此地在原渡口小城堡的东侧,故得名。位于乡政府东0.5公里处。
  三道坑:位于城东村驻地1公里处。因旧黄河坝下有三个大坑,本村在第三个坑旁,故得名。
  南滩:地处原渡口小城堡正南方,地域广阔,故得名。位于乡政府南1.5公里处。
  二道渠:因此村在二道渠坝下而得名。
  燕家圪旦:位于南滩村南3公里处。因姓燕的一家最早在此定居,后在沙丘上形成村落而得名。
  南尖子:以三角形地貌取名。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
  西洋闸滩:因有座水闸,并在西而得名。
  永胜:1957年转社时为永胜。位于乡政府南4公里处。
  南沙湾:因有一片很大的沙丘,以方位而得名。
  大滩: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荒无人烟的开阔地,以地貌取名。位于乡政府北7公里处。
  南湾子:以地理特征命名。
  苏木井:位于大滩村1公里处。苏木,系蒙古语,意为“庙前有井”。
  祥太东:位于大滩村东北1公里处。以买卖商号“祥太”得名。
  东地:过去由于黄河改道,此地位于旧河道以东而得名。位于乡政府西南6公里处。
  新房子:由于开挖总干渠,全村盖新房,故得名。
  东柳子:位于东地村1公里处。因河畔长着护渠柳,又以方位“东”而得名。
  新地:1984年体制改革时从东地村分出,故得名。
  天兴泉:以买卖商号“天兴泉”得名。1886年建天兴泉教堂。
  原坝塄乡: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因乡驻地有一大土坝而得名。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营关牛犋:位于乡政府北2公里处。旧社会此地为季节性牛犋点,故得名。
  丁家圪旦:位于坝塄村1公里处。因姓丁的在此最先定居而得名。
  黄土档:位于乡政府南6公里处。因黄土层较深而得名。
  夹道:位于乡政府南2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西有沈家河,村东有公众渠,中间有一条小道,故得名。
  新河: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二排干纵贯境内,故为新河。
  东堂:因1896年外国传教士在此建立教堂而得名。1936年建小城堡。
  红胜义村:位于新河村委会北1公里处。以买卖商号“红胜义”而得名。
  坝塄林业站:位于坝塄乡而得名。属磴口县林业局管辖。
  鹿场: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因本场饲养鹿而得名,建于1962年,属磴口县医药公司管辖。
  原补隆淖乡:位于县政府北22公里处,地处黄河灌区。乡政府驻地补隆淖村,系蒙古语,意为“湖湾子”,以地理特征而命名。乡名从村名。1929年建立补隆淖小城堡,1958年成立河壕作业区,1962年成立补隆淖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友谊:位于乡政府北200米处。由回、汉民族杂居,故得名。
  哈拉图:位于友谊村南1公里处。哈拉图,系蒙古语,标准音译“哈日雅图”,意为“附属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公路的附属地而得名。
  团结:位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由汉、回、蒙、满等民族居住,故得名。
  艾家湾:因艾家较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马福盛沟:位于团结村西北1.5公里处。以买卖商号“马福盛”命名。
  莫家圪旦:位于团结村西2公里处。因姓莫的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
  河壕:位于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河壕,为方言,即干河床。因境内有条干河床而得名。
  小沟:位于河壕村南2公里处。以水沟得名。
  河拐子:位于河壕村西北1公里处。因灌溉渠在此拐弯而得名。
 
  原协城乡:位于县城北部30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1957年撤区并乡,1960年成立协城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协城:位于乡政府东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几户人家合作买卖,字号“协城丰”,故得名。
  新地: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过粉房,也叫粉房圪旦,公社成立后命名为新地。
  庙湾:位于新地村西北1公里处。因过去有座庙,故得名。
  南营子:位于乡政府南3公里处。因有几户人家形成村落,故得名。
  两苗树:位于南营子村西南3公里处。因有两苗树而得名。
  小公地:位于南营子村西3公里处。因过去有一片公种地而得名。协城乡林场设在此村。
  桃来:位于乡政府西北6公里处。桃来,系蒙古语,意为“兔”。因兔子多而得名。“文革”时曾被改为“红光”,1984年恢复原名。
  许家圪旦:因姓许的一家住在此地较有名而得名。
  北河湾:位于桃来村北3公里处。因乌拉河在此拐弯而得名。
  原四坝乡:位于县城西北55公里处,属黄河灌区。乡政府驻隆盛合。因乡政府驻地靠近乌拉河第四道坝,乡名从坝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隆盛合:“隆盛合”为旧时买卖商号,村名从商号名。
  合同:因原有一所学校,取名“哈腾”,系蒙古语,意为“黄河”,后演变为“合同”。于1955年成立大队启用此名。
  塔布蓿亥:位于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塔布蓿亥系蒙古语,意为“五棵红柳”,简称“塔布”。
  民兴;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1955年成立大队启用此名。
  黄家台子:因姓黄的一家住此,附近又有一个土圪旦,故得名。
  义盛宁:位于民兴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义盛宁”得名。
  永成太:位于民兴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永成太”得名。
  白敖包:位于乡政府南4公里处。白敖包,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石头堆”。“文革”时改为红旗大队,1983年恢复原名。
  三合成:村名从商号名。
  祥太成:位于白敖包村西1公里处。村名从商号“祥太成”得名。
  发胜礼:位于白敖包村南1公里处。村名以商号“发胜礼”得名。
  西闸:位于乡政府西北6公里处。以闸命名。1955年建大队启用此名。
  万盛兴:“万盛兴”为旧时的买卖商号,村名从商号名。
  海子沿:位于乡政府东南8公里处。海子沿,是湖边的意思。因分布在东海子的西北边一带,故得名。
  金堂庙:村名从庙名。
  原公地乡:位于县政府西北65公里处,属黄河灌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归官府管理,俗称公地,故得乡名“公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同兴奎:原乡政府驻地。村名以商号“同兴奎”得名。
  许家圪旦:同兴奎村驻地。
  黎明:位于原乡政府东25公里处。1957年建立初级社时,纪念农民走向集体经济道路而得名。
  大生号:以买卖商号“大生号”得名。
  发盛公:位于黎明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发盛公”得名。
  公地:位于乡政府西北2.5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权归官府管理,故得名“公地”。
  王来栓圪旦:村名从人名。
  胡家圪旦:位于公地村北3公里处。因姓胡的早居此地,故得名。
  郭家圪旦:位于公地村北1公里处。因姓郭的一家最先定居此地,后形成村落,故得名。
  海子岗:位于乡政府东南2.5公里处。因靠陈普海子而得名。
  林场:位于乡政府西北2.5公里处。
  农场:位于乡政府东5公里处。
  原哈腾套海苏木:位于县城西北65公里处。哈腾套海,系蒙古语,“哈腾”意为“黄河”,“套海”意为“湾子”。因在西汉时期是黄河河道拐弯的地方,故得名。苏木政府驻锡尼乌苏。1958年以前归阿左旗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起名为哈腾套海。辖区:
  锡尼乌苏:系蒙古语,意为“新井”。1950年在此新挖一口水井,故得名。
  那仁布拉格:位于苏木西10公里处。那仁布拉格系蒙古语,“那仁”意为“太阳”,“布拉格”意为“泉子”。
  淘井:位于苏木西南12公里处。淘井,系蒙古语,树草稀少之意。
  巴彦博日格:位于苏木东北4公里处。巴彦博日格系蒙古语,意为“白茨长得多而好”。
  喇嘛敖包:地处山区,北与沙金套海苏木交界。喇嘛敖包系蒙古语,意为“喇嘛堆起的石堆”。村名从敖包名。
  巴彦温都日:位于苏木东南15公里处。巴彦温都日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高地”。因此地势高,沙圪旦多,故得名。
  敖楞浩特:系蒙古语,意为“圐圙多”。
  巴彦毛道:位于苏木西南35公里处。巴彦毛道系蒙古语,“巴彦”意为“富饶”,“毛道”意为“树林”。因树木多又茂盛而得名。
  尔驼庙:山峰像骆驼峰一样直立,且有一庙,故得名。
  其日格:位于苏木西45公里处。系蒙古语,意为“草木生长茂密的地方”。
  黄河握手沙漠 宫荫梧摄
 
  原沙金套海苏木: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处。沙金套海系蒙古语,“沙金”意为“佛教”,“套海”意为“湾子”。因此处建有巴日达呼庙,故得名。驻地埃楞套勒盖(又名乌日根塔拉)。1697年(清康熙36年)设立了阿拉善特别旗,当时分36个“巴格”,沙金套海是其中之一。从此,沙金套海便作为一个地名,沿用至今。从阿拉善旗第一代王和罗理多罗贝勒,至1949年等末代王达理扎雅,共传252年。1957年属阿拉善旗管辖,叫沙金套海巴格。1958年建社后,属哈腾套海公社,1961年划出,建立了沙金套海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乌日根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广阔的平原”。是苏木所在地。
  包日浩特:系蒙古语,意为“土城子”。1958年建社命名为二大队,后又改为达布希勒图,1984年社改乡时更为此名。
  土城子:位于苏木驻地西45公里处。土城子是座古城,建于汉武帝元朔2年,是汉窳浑县城遗址。
  召滩:位于苏木驻地东南25公里处。清朝时在此筑有古兴庙,称召地,亦称召滩。1958年建队时命名,沿用至今。
  温都尔毛道:位于苏木驻地西南12公里处。温都尔毛道系蒙古语,意为“高树”。原名布勒呼木德勒。1984年社改乡时更为此名。
  陶松呼都格:系蒙古语,“陶松”意为“砖”,“呼都格”意为“井”。
  巴彦乌拉:位于苏木驻地西北20公里处。巴彦乌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
  哈日戛纳阿木:系蒙古语,意为“柠条沟口”。因此地山间河沟长的柠条多,故得名。
 

相关文档:

 
 
 
 
 
主办:沙巴体育手机版办公室(磴口县信访局) 承办:磴口县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1742号蒙公网安备 15082202000101号
Email:axxaty@163.com 网站标识码:1508220008 联系电话:0478-4262212
网站地图
“微磴口”公众号  

鸡鹿塞故事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发布日期: 2023-03-02 来源: 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人民政府 编辑: 李仪
  鸡鹿塞故事 | 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磴口县及老旧乡镇村名的由来
  
  磴口县的由来:磴口,以黄河渡船的岸口驿站而得名。清康熙36年建立阿拉善旗,磴口县为其一部。民国15年,冯玉祥由蒙古国带兵经过草地到宁夏,为军需而建立磴口县。民国23年,阿拉善旗王达理扎雅向国民政府请求撤销磴口县,未见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沙巴体育手机版,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辖。1954年隶属甘肃省,1956年归内蒙古巴彦淖尔盟所辖,1958年巴盟公署由巴彦浩特迁磴口县三盛公。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磴口县成立巴彦高勒市,1964年又恢复了磴口县。
 
 
  巴彦高勒镇: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1958年巴彦淖尔盟公署由巴彦浩特迁至磴口县,设在三盛公北约3公里处。1960年4月,撤销磴口县,改为巴彦高勒市。1962年,撤市,恢复磴口县,巴彦高勒降为镇。1970年,盟公署迁出。辖区:
  东升路。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也是由火车站通往镇区的主要街道。沿街主要单位有火车站、物资局、综合门市部、食堂、日用杂货门市部、农管局等。
  东风街。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贯穿镇中心,东至东风桥,西到水泵厂。沿街主要单位有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粮食局、邮电局、商业局、文化局、县医院等。
  团结路。是巴彦高勒镇主要街道之一,贯穿镇中心。沿街主要单位有人大常委会、武装部、电影院、工商局、黄管局、实验局、财税局、汽修厂、汽车站等。
  原粮台乡:位于县政府南3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乡政府驻三盛公。民国18年,王爷在三盛公设有2个收粮点,分别以南北粮台起名。1958年成立三盛公人民公社。“文革”中被改为红卫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三盛公:解放初期县政府设驻地,后为乡政府驻地。咸丰、同治年间,姓袁的汉商在今旧区粮库所在地开设油房,字号称为“三盛公”,村名从油房名。1887年建立天主教修道院,1895年建三盛公小土城,1893年建起庞大的三盛公天主教堂,为磴口境内唯一宏伟的建筑物,驰名河套一带。
  城关:因此村驻在原三盛公小土城内而得名。位于原乡政府西部。
  北滩:位于原三盛公小土城北部而得名。距原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
  圣母堂:以堂得名,外国传教士最早在此地传教建圣母堂。
  北粮台:民国18年,为王爷部队收粮的地方,因此村在北部而得名。“文革”时曾改名为永进大队,1984年体改又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北5公里处。
  东圪堵:位于北粮台村西北2公里处。因村东有一个圪堵,故得名。
  小牛犋:位于北粮台村北3.5公里处。以牛犋房子得名。
  大北盖:位于北粮台村北1公里处。因昔日地势高,淌水难而得名。
  小北盖:位于北粮台村东1.5公里处。因昔日地势高,淌水难而得名。
  南套子:位于北粮台村东南3公里处。以河滩取名。
  南粮台:民国19年,是王爷部队收粮的地方,因此村在南部而得名。“文革”时改为兴元大队,1984年体改时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西南4公里处。1886年在此建起天主教堂。
  兴盛阳:位于南粮台村委会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兴盛阳”得名。
  沙拉毛道:系蒙古语,意为“有叉的树”。位于原乡政府西南
  20公里处。
  二十里柳村:因此地有二十里的天然柳林,故得名。
  旧地:天主堂传教士最早在此传教设堂,后迁三盛公,故得名旧地。“文革”时改为立新大队,1984年体改又恢复原名。位于原乡政府西南2公里处。
  刘福元:以人名而命名。
  原渡口乡:位于县政府东北12公里处,地处黄河灌区。乡政府驻地渡口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地是连接黄河上下游的水陆交通要道和渡船的岸口,故得名。1931年建筑了渡口小城堡,1957年撤区并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辖区:
  渡口堂: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此地是连接黄河上下游的水陆交通要道和渡船的岸口,1902年建天主教堂得名。
  城西:位于乡政府西2公里处。因此地在原渡口小城堡西部,故得名。
  郭家圪旦:因郭家较早在此定居,后形成村落,故得名。
  城东:因此地在原渡口小城堡的东侧,故得名。位于乡政府东0.5公里处。
  三道坑:位于城东村驻地1公里处。因旧黄河坝下有三个大坑,本村在第三个坑旁,故得名。
  南滩:地处原渡口小城堡正南方,地域广阔,故得名。位于乡政府南1.5公里处。
  二道渠:因此村在二道渠坝下而得名。
  燕家圪旦:位于南滩村南3公里处。因姓燕的一家最早在此定居,后在沙丘上形成村落而得名。
  南尖子:以三角形地貌取名。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
  西洋闸滩:因有座水闸,并在西而得名。
  永胜:1957年转社时为永胜。位于乡政府南4公里处。
  南沙湾:因有一片很大的沙丘,以方位而得名。
  大滩: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荒无人烟的开阔地,以地貌取名。位于乡政府北7公里处。
  南湾子:以地理特征命名。
  苏木井:位于大滩村1公里处。苏木,系蒙古语,意为“庙前有井”。
  祥太东:位于大滩村东北1公里处。以买卖商号“祥太”得名。
  东地:过去由于黄河改道,此地位于旧河道以东而得名。位于乡政府西南6公里处。
  新房子:由于开挖总干渠,全村盖新房,故得名。
  东柳子:位于东地村1公里处。因河畔长着护渠柳,又以方位“东”而得名。
  新地:1984年体制改革时从东地村分出,故得名。
  天兴泉:以买卖商号“天兴泉”得名。1886年建天兴泉教堂。
  原坝塄乡:位于县城北10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因乡驻地有一大土坝而得名。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营关牛犋:位于乡政府北2公里处。旧社会此地为季节性牛犋点,故得名。
  丁家圪旦:位于坝塄村1公里处。因姓丁的在此最先定居而得名。
  黄土档:位于乡政府南6公里处。因黄土层较深而得名。
  夹道:位于乡政府南2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西有沈家河,村东有公众渠,中间有一条小道,故得名。
  新河: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二排干纵贯境内,故为新河。
  东堂:因1896年外国传教士在此建立教堂而得名。1936年建小城堡。
  红胜义村:位于新河村委会北1公里处。以买卖商号“红胜义”而得名。
  坝塄林业站:位于坝塄乡而得名。属磴口县林业局管辖。
  鹿场: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因本场饲养鹿而得名,建于1962年,属磴口县医药公司管辖。
  原补隆淖乡:位于县政府北22公里处,地处黄河灌区。乡政府驻地补隆淖村,系蒙古语,意为“湖湾子”,以地理特征而命名。乡名从村名。1929年建立补隆淖小城堡,1958年成立河壕作业区,1962年成立补隆淖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友谊:位于乡政府北200米处。由回、汉民族杂居,故得名。
  哈拉图:位于友谊村南1公里处。哈拉图,系蒙古语,标准音译“哈日雅图”,意为“附属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公路的附属地而得名。
  团结:位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由汉、回、蒙、满等民族居住,故得名。
  艾家湾:因艾家较早在此居住而得名。
  马福盛沟:位于团结村西北1.5公里处。以买卖商号“马福盛”命名。
  莫家圪旦:位于团结村西2公里处。因姓莫的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
  河壕:位于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河壕,为方言,即干河床。因境内有条干河床而得名。
  小沟:位于河壕村南2公里处。以水沟得名。
  河拐子:位于河壕村西北1公里处。因灌溉渠在此拐弯而得名。
 
  原协城乡:位于县城北部30公里处,地处河套平原,属黄河灌区。1957年撤区并乡,1960年成立协城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协城:位于乡政府东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几户人家合作买卖,字号“协城丰”,故得名。
  新地: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开过粉房,也叫粉房圪旦,公社成立后命名为新地。
  庙湾:位于新地村西北1公里处。因过去有座庙,故得名。
  南营子:位于乡政府南3公里处。因有几户人家形成村落,故得名。
  两苗树:位于南营子村西南3公里处。因有两苗树而得名。
  小公地:位于南营子村西3公里处。因过去有一片公种地而得名。协城乡林场设在此村。
  桃来:位于乡政府西北6公里处。桃来,系蒙古语,意为“兔”。因兔子多而得名。“文革”时曾被改为“红光”,1984年恢复原名。
  许家圪旦:因姓许的一家住在此地较有名而得名。
  北河湾:位于桃来村北3公里处。因乌拉河在此拐弯而得名。
  原四坝乡:位于县城西北55公里处,属黄河灌区。乡政府驻隆盛合。因乡政府驻地靠近乌拉河第四道坝,乡名从坝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隆盛合:“隆盛合”为旧时买卖商号,村名从商号名。
  合同:因原有一所学校,取名“哈腾”,系蒙古语,意为“黄河”,后演变为“合同”。于1955年成立大队启用此名。
  塔布蓿亥:位于乡政府西南3公里处。塔布蓿亥系蒙古语,意为“五棵红柳”,简称“塔布”。
  民兴;位于乡政府北3公里处。1955年成立大队启用此名。
  黄家台子:因姓黄的一家住此,附近又有一个土圪旦,故得名。
  义盛宁:位于民兴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义盛宁”得名。
  永成太:位于民兴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永成太”得名。
  白敖包:位于乡政府南4公里处。白敖包,系蒙古语,意为“白色的石头堆”。“文革”时改为红旗大队,1983年恢复原名。
  三合成:村名从商号名。
  祥太成:位于白敖包村西1公里处。村名从商号“祥太成”得名。
  发胜礼:位于白敖包村南1公里处。村名以商号“发胜礼”得名。
  西闸:位于乡政府西北6公里处。以闸命名。1955年建大队启用此名。
  万盛兴:“万盛兴”为旧时的买卖商号,村名从商号名。
  海子沿:位于乡政府东南8公里处。海子沿,是湖边的意思。因分布在东海子的西北边一带,故得名。
  金堂庙:村名从庙名。
  原公地乡:位于县政府西北65公里处,属黄河灌区。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归官府管理,俗称公地,故得乡名“公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同兴奎:原乡政府驻地。村名以商号“同兴奎”得名。
  许家圪旦:同兴奎村驻地。
  黎明:位于原乡政府东25公里处。1957年建立初级社时,纪念农民走向集体经济道路而得名。
  大生号:以买卖商号“大生号”得名。
  发盛公:位于黎明村北2公里处。以买卖商号“发盛公”得名。
  公地:位于乡政府西北2.5公里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权归官府管理,故得名“公地”。
  王来栓圪旦:村名从人名。
  胡家圪旦:位于公地村北3公里处。因姓胡的早居此地,故得名。
  郭家圪旦:位于公地村北1公里处。因姓郭的一家最先定居此地,后形成村落,故得名。
  海子岗:位于乡政府东南2.5公里处。因靠陈普海子而得名。
  林场:位于乡政府西北2.5公里处。
  农场:位于乡政府东5公里处。
  原哈腾套海苏木:位于县城西北65公里处。哈腾套海,系蒙古语,“哈腾”意为“黄河”,“套海”意为“湾子”。因在西汉时期是黄河河道拐弯的地方,故得名。苏木政府驻锡尼乌苏。1958年以前归阿左旗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起名为哈腾套海。辖区:
  锡尼乌苏:系蒙古语,意为“新井”。1950年在此新挖一口水井,故得名。
  那仁布拉格:位于苏木西10公里处。那仁布拉格系蒙古语,“那仁”意为“太阳”,“布拉格”意为“泉子”。
  淘井:位于苏木西南12公里处。淘井,系蒙古语,树草稀少之意。
  巴彦博日格:位于苏木东北4公里处。巴彦博日格系蒙古语,意为“白茨长得多而好”。
  喇嘛敖包:地处山区,北与沙金套海苏木交界。喇嘛敖包系蒙古语,意为“喇嘛堆起的石堆”。村名从敖包名。
  巴彦温都日:位于苏木东南15公里处。巴彦温都日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高地”。因此地势高,沙圪旦多,故得名。
  敖楞浩特:系蒙古语,意为“圐圙多”。
  巴彦毛道:位于苏木西南35公里处。巴彦毛道系蒙古语,“巴彦”意为“富饶”,“毛道”意为“树林”。因树木多又茂盛而得名。
  尔驼庙:山峰像骆驼峰一样直立,且有一庙,故得名。
  其日格:位于苏木西45公里处。系蒙古语,意为“草木生长茂密的地方”。
  黄河握手沙漠 宫荫梧摄
 
  原沙金套海苏木: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处。沙金套海系蒙古语,“沙金”意为“佛教”,“套海”意为“湾子”。因此处建有巴日达呼庙,故得名。驻地埃楞套勒盖(又名乌日根塔拉)。1697年(清康熙36年)设立了阿拉善特别旗,当时分36个“巴格”,沙金套海是其中之一。从此,沙金套海便作为一个地名,沿用至今。从阿拉善旗第一代王和罗理多罗贝勒,至1949年等末代王达理扎雅,共传252年。1957年属阿拉善旗管辖,叫沙金套海巴格。1958年建社后,属哈腾套海公社,1961年划出,建立了沙金套海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辖区:
  乌日根塔拉:系蒙古语,意为“广阔的平原”。是苏木所在地。
  包日浩特:系蒙古语,意为“土城子”。1958年建社命名为二大队,后又改为达布希勒图,1984年社改乡时更为此名。
  土城子:位于苏木驻地西45公里处。土城子是座古城,建于汉武帝元朔2年,是汉窳浑县城遗址。
  召滩:位于苏木驻地东南25公里处。清朝时在此筑有古兴庙,称召地,亦称召滩。1958年建队时命名,沿用至今。
  温都尔毛道:位于苏木驻地西南12公里处。温都尔毛道系蒙古语,意为“高树”。原名布勒呼木德勒。1984年社改乡时更为此名。
  陶松呼都格:系蒙古语,“陶松”意为“砖”,“呼都格”意为“井”。
  巴彦乌拉:位于苏木驻地西北20公里处。巴彦乌拉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山”。
  哈日戛纳阿木:系蒙古语,意为“柠条沟口”。因此地山间河沟长的柠条多,故得名。
 
 
 
主办:沙巴体育手机版办公室(磴口县信访局) 承办:磴口县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1742号  蒙公网安备15082202000101号
Email:axxaty@163.com 网站标识码:1508220008 联系电话:0478-4262212
网站地图
“微磴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