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套平原烈日炎炎,补隆淖镇村民李老汉却在村口树荫下笑逐颜开。他刚用手机扫码取走了女儿从城里寄来的保健品。“过去要骑三轮车跑10多里路到镇上取件,如今快递驿站开到了家门口!”李老汉的便利,源于补隆淖镇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协同推动的村级快递驿站建设工程。今年以来,补隆淖镇创新构建“政府主导、邮政支撑、多方协同”模式,努力在辖区内实现“一村一站”。
“快递进村难”是困扰补隆淖镇农民的揪心事。在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调研中发现村民取件需往返奔波15公里,生鲜农产品因物流滞后难以外销。“香瓜订单不少,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村民王大哥的痛心疾呼,被代表们迅速列入重点督办清单。县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联合三级代表立即召开人大工作座谈会,聚焦乡村物流发展,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全力推动驿站建设与升级。一方面,对现有驿站进行改造升级,拓展其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将原本单一的小超市升级为集购物、快递收发、沙巴体育手机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驿站,为乡村居民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没有驿站的村庄,加快建设步伐,在广袤乡村大地上勾勒出全新的驿站网络版图。昔日梗阻的乡村物流“血栓”,在代表督办下,按下建设“加速键”,畅通成为连接城乡、服务百姓的便民 “大动脉”。
针对偏远村落配送“卡脖子”问题,镇人大代表调研时发现,村民自发组建的“沙巴体育手机版:车队”闲置运力充足,随即提出“以村际便民车代运快件”的解决方案。如今,全镇12辆村民自用面包车、三轮车组成“微物流车队”,每日按固定路线往返镇村。“每天捎一趟,油钱能赚回来,还能多挣80块!”团结村村民王建军的面包车加入车队后,每月增收近1500元。这一“小车队”模式,不仅破解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瓶颈,更激活了双向流通的“大循环”。在代表推动下,车队建立了“按件计费、定期结算”机制。目前,快递配送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12小时,农产品外销流通成本降低,半年就为村民增收超5万元。这些穿梭在四好公路、田间地头的便民车,不仅打通了物资流通的“毛细血管”,更让村里的“土宝贝”搭上了出村的加速车,成为人大代表用接地气的智慧铺就的乡村共富路。
快递驿站的畅通,让代表们将目光投向更远——如何让“土疙瘩”变成“金元宝”?市人大代表高广胜推动驿站升级为“乡村赋能站”,引入“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驿站内设的特产直售角,通过手机直播,接地气的宣传片将村民的香瓜、华莱士瓜、番茄、西瓜销往全国,带动农户增收。代表们以驿站为支点,用“小屏幕”撬动“大市场”,让河套平原的瓜果香飘万里,真正架起了连接田野与都市的“致富金桥”。河套平原的风拂过快递驿站的招牌,货架上整齐摆放的包裹,既是游子对家乡的牵挂,更是乡村拥抱时代的见证。接下来,补隆淖镇各级人大代表将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关注民生、助力产业、参与治理,构建和美家园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生画卷。